搜索
收藏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時間:2025-04-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冉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對于強國復興的全局而言,我國文化建設仍然是個短板;與不斷提升的硬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相對較弱。把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任重而道遠。
大國發展既是硬實力的發展,也是軟實力的提升。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還沒有轉化為話語優勢。要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一般規律上說,提升國家軟實力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文化任務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那樣迅速。縱觀東亞現代化進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在經濟崛起后,普遍用了幾十年時間構建起文化秩序與價值觀念。但是,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國家利用其掌握的國際話語權,試圖在國際輿論場塑造中國的負面形象,極盡能事對中國進行抹黑污蔑,提升文化軟實力實在是緩不得,甚至是迫在眉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于中”而“發于外”。發于外,關鍵是提高國際話語權,把中國道路的定義權、中國精神的闡釋權、中國形象的塑造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關注與日俱增。西方學術界、新聞媒體聯手炮制出“銳實力”等概念,把中華文化的國際交流歪曲為對西方的“文化滲透”,這是文明沖突論、文明隔閡論、文明優越論的典型癥狀,是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曲解。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們需要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文化所蘊含的人類命運與共的東方智慧,特別是要講清楚中華文化貢獻于世界的基本立場。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長期以來,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不能滿足于向國外提供一些表層的文化符號,而是要把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文化強國之“強”,是貢獻能力之強,有利于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凝聚國際社會合作共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僅是單一要素的變化,還涉及文明形態之變。當人類文明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秉持什么樣的文明觀就變得至關重要。一些西方國家奉行霸權主義,以強權同世界對話,由此所造就的必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秉承用文化同世界對話的理念,一方面積極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堅持開放包容,秉持平等和尊重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主動創造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歷史證明,任何想用強權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辦法,都是為了謀求一己私利,不會獲得世界意義上的成功。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力量,用文化同世界對話,是必要且可能的。其必要性在于,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實現不同國家、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必須破除霸權主義邏輯,這關乎人類的整體利益與未來;其可能性在于,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可以弘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可以構建的,這代表了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