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賡續中華文脈推動創新發展
時間:2025-04-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水靜
亙古亙今、深厚博大的中華文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為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供豐厚滋養。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賡續歷史文脈基礎上構筑中華文化的新高峰,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要求。
中華文脈蘊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基因。我們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究竟有何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竟“特”在哪里?思考和解答這些問題有多重角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文化和文明的視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宏闊的歷史視野,深刻揭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底色,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強調“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兩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歷史經驗的系統總結,也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這一重大論斷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昭示了在新的起點上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深遠意義。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將賡續中華文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整體謀劃、統籌部署、扎實推進。《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24年修訂)等的實施,為賡續中華文脈筑牢制度保障;建設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考古博物館,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支持發展“冷門絕學”,著力構建文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為國家治理、社會發展提供智慧滋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融入文藝創作、融入日常生活,積極推動普及傳播;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等。經過不懈努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有力鞏固,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為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在新的起點上傳承中華文脈,是更好擔負文化使命,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必然要求。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文脈凝鑄于文物古跡、文化景觀等文化遺產之中。賡續中華文脈,要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像愛惜生命一樣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寶呵護好、傳承好。推動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中華文脈中蘊含的文化元素、藝術符號,打造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創品牌、文藝作品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重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將中華文脈中蘊含的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相契合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經過現代闡釋與轉化,有機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在“第二個結合”打開的廣闊文化空間中,積極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同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力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以優秀思想觀念、價值理念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以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走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作者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