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建設
時間:2025-04-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江平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這一重要論述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是對文化本質的深刻把握,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從內容上看,語言、文字、宗教、藝術、科學以及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是構成文化的主要元素;從形態上看,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有其形態、內涵和特點。人類實踐活動不僅決定文化的生成,而且決定其性質和變革。人們以實踐活動改變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同社會形態中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文化是不同的,社會形態變革對文化發展進步產生深遠影響。
文化作為實踐活動的產物,其實踐主體是人。離開了人,文化建設便無從談起。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充分體現了對人民群眾歷史地位的深刻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把握。
人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都富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內含精神世界的豐盈和安寧,文化建設要以人的發展為價值導向,提升人民的道德修養、精神境界、思想涵養、審美水平等。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在物質生活更為豐富的今天,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新形勢下,要大力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人民的需要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所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是中國共產黨推動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也是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的原則要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文化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力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創造核心在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文化的真正主體,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著眼于人、落腳于人。
文化要繁榮,人才是關鍵。高素質人才是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要發揮好專業人才的支撐作用。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要把育人才、建隊伍作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統籌各類人才培養,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隊伍。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文藝和學術評價體系,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構建創新型文化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激勵各類人才更好發揮作用、施展才華,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作者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