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推動全面依法治國行穩致遠
時間:2023-07-31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鄭炳林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展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法治建設,我們深深感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已經引領我國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也必將繼續推動全面依法治國行穩致遠,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法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盤點這些國家,都是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時代發展和進步潮流,把法治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我們黨第一次召開中央全會專題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國,第一次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第一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一次以專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這一切都表明,我們黨矢志不渝推進法治建設的堅定決心,始終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要真誠擁護法治、真心踐行法治,從我做起、以身作則,堅持在法治軌道上說話辦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根本保證是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從指導思想、法理淵源、領導體制、工作機制上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鮮明載入了憲法《總綱》第一條;在全面依法治國布局中,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立法和建章立制過程中,持續有機地體現了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要求;在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中,各級黨委及其領導下的法治建設議事協調機構充分發揮了全面領導和統籌協調的作用。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說到底就是政治和法治的關系。厲行法治,必須正確處理政治和法治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一以貫之落實于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始終保持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的清醒和堅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依法保障人民權益,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法治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國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科學指明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體現了真摯的為民情懷,為我們站穩人民立場、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重要遵循。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我們不僅要堅持法治為民,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而且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引導鼓勵支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法治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厲行法治意味著權力和利益結構的深度調整,意味著思想觀念、領導方式、治理方式的深度調整,意味著各級各方面的行為規范和自我約束,實現這些深度調整,需要無私的境界、忘我的情懷、革命的精神。特別是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在這場深刻革命中,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需要自覺轉觀念、轉方式、轉行為,堅持和落實民主集中制,切實規范權力運行、強化制約監督,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提升政治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上下足真功夫、練就真本領。
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于偉大的新時代,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必將繼續開創新局面,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更加堅實穩固的法治保障。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研究局局長)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