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安慶宜秀區:這個小山村 一年迎客20多萬人
時間:2023-02-15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湯超
“七山一水二分田”。位于安慶市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的楊亭村,曾興于林也困于林。
由于亂砍濫伐,這里的青山一度成了光禿禿的荒山。林長制改革讓這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村里蹚出了一條不砍樹、能致富的新路子。
眼下,這個小山村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環境美了,村子富了,村民樂了……當地如何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做“活”林文章?記者近日來此一探究竟。
楊亭村局部鳥瞰圖。(資料圖片)
“不在山上砍一棵樹,見縫插綠,四季有景”
——壓實林長責任,持之以恒增綠
群山連綿,滿目翠綠。走進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楊亭村,只見青山綠樹間散落著一座座白墻黛瓦的民居,路邊的紅梅花開得正艷,充滿著盎然生機。
“我每天都要去林子里轉轉,這樣心里才踏實。”2月10日一大早,楊亭村黨委書記、村級林長楊江勤像往常一樣穿上膠鞋,帶上一根木棒,便開車往山里趕。今年55歲的老楊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做事干練,在村里多年,他見證著楊亭村一點一滴的變化。
“現在環境好了,野豬、蛇等野生動物也多了,帶根木棒既能防身,還能當登山杖。”車開到密林前,他停好車,便徒步鉆進大山深處。他巡護的大煙沖山有2000多畝,這樣的巡林是他日常工作之一。
早上7點多上山,走上一個半小時,他瞧得格外細。“過去山里可沒這么多樹。”楊江勤邊走邊對記者說。
“過去誰家缺錢了,就上山砍幾棵樹,幾百元進賬。”老楊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一些村民靠砍樹增收。“村里的山大多是自留山,每到下半年,村民就會上山砍樹,當時也沒人管。”他告訴記者,加上松材線蟲病導致山上馬尾松大面積枯死,造成山頭光禿禿的,森林覆蓋率大幅下降。
一場改革讓楊亭村闖出不砍樹、能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2017年,安徽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林長制改革,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責任制體系。楊江勤由此多了一個頭銜:林長。
安慶市不但積極推行林長制,還利用信息化手段,壓實每名林長的責任,并規定每個行政村都有年度綠化任務。“既然當了林長,總得做出點成績。”作為全市首批村級林長,老楊頓時感到壓力。
此后,每年到開春,楊江勤就會帶著村民,扛著鐵鍬、樹苗等,再備上些干糧上山種樹。“種樹可是個技術活!”楊亭村的山場山石裸露、土層稀薄,沒刨幾下,雙手就會被震得生疼。為了提高樹木成活率,每次選擇植樹區域及樹種前,他都會向林業部門請教。幾年下來,楊江勤對常見樹種的生長特點了如指掌。
在楊江勤帶領下,村民挖石填土、挑水上山,6年間種下松樹、楓樹、柏樹等一大批樹苗。而且,村里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渠道旁、村道邊,也都種上了桂花樹、櫻花樹、桃樹等。“等天氣暖和了,我們今年還要種一批樹苗,確保每年村里植樹不少于5000棵。”老楊堅定地說。
“不在山上砍一棵樹,見縫插綠,四季有景。”楊亭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保護好生態環境,通過多年生態治理,提質補植,增綠增量,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58.66%。這個小山村先后獲得“國家森林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和“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楊江勤告訴記者,村里還結合實際,探索出符合山區發展的新模式:即在山頂上“戴帽”——加大公益林、防護林保護力度,對大樹、名貴稀有樹木掛牌保護;在山腰上“穿衣”——種植經果林(茶葉、楊梅、藍莓、油茶等)、觀光林;在山腳下“套靴”——主干道沿線、自然村莊栽種銀杏、紅楓、紅梅、桂花、櫻花、紅葉石楠、廣玉蘭等名貴苗木,讓鄉村田園四季有景。
“村里環境變美了,一年四季都是綠色,來游玩的人也越來越多。”村民楊愛香笑著說。
“全村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楊江勤說。
楊亭村村民在采摘茶葉。(資料圖片)
“巡山護林,我也要出把力”
——構建網格化管理機制,把生態保護寫入村規民約
增了綠,接下來就是護綠、管綠。
“現在是森林防火關鍵時期,一定要守護好進山入口,確保火種不上山、火源不入林。”2月9日下午,在邱橋卡口處,楊江勤再三囑咐護林員汪錫友做好日常防火工作,尤其是清明節快到了,更要加強防火意識。
記者見到卡點處設置了“防火碼”和語音提示喇叭,進山游客須掃“防火碼”才能進入。“我每天守在這里,負責游客掃碼、登記,收繳打火機等易燃物品。”汪錫友表示,隨著上山游客增多,防火壓力也劇增,村里的4名網格片長和12名護林員每天輪流值守,筑牢防火安全屏障。
林長制改革從哪入手?楊江勤認為管護好資源是根本。在一次村“兩委”會議上,他提議建立村組林長制網格化管理機制,沒想到大家都舉手贊成。有村民組長當場表態:“巡山護林,我也要出把力!”
“一正三副”4名村級林長擔任網格片長,33個村民組長任各組網格長,另設5處護林卡點、7處視頻管控點,配置12名護林員,這形成了村里的林業資源管護網。“我們細化任務,明確分工,誰包保誰負責,誰失責必追責。”楊江勤說,村組網格體系覆蓋轄區每個角落,與“一林一技”“一林一員”“一林一警”無縫對接,聚焦責任擔當,常抓常管,著力在管綠、護綠上下功夫。
“過去發現有盜采映山紅的,我們都找林業站。現在除了給林業站打電話舉報,還發動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守好這片山林。”楊江勤說。
在基層治理中,村規民約也是一項有力約束。楊亭村把生態保護寫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嚴格執行“四個嚴禁、四個一律”:嚴禁亂采濫伐,嚴禁開山挖山,嚴禁私埋亂葬,嚴禁攜帶明火上山;古樹、名木、大樹、珍稀樹種一律掛牌保護,所有山場一律封山育林,攜帶明火上山一律處罰,村干包保失職一律問責。
順著一條彎曲的柏油路,記者來到村子東頭。一棵樹齡150年的楓香樹,樹干粗大,蒼勁挺拔。標牌上寫著樹名、樹齡、習性、保護級別和管護單位。“大家已經養成了保護花草樹木習慣,如果有人破壞古樹,村民會第一時間上前制止,并得到信用積分激勵。”楊江勤說,像這樣的掛牌古樹村里還有20多棵,并有專人負責看管。
結合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該村把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鄉風文明納入信用積分評比細則,做到生態保護有章可約、有信可用,讓村民在保護生態上形成思想上認同、行動上自覺。
在該村生態美超市,牙膏、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擺滿貨架,村民正在將手中的積分兌換成商品。參加森林防火、人居環境整治、舉報野外用火等均有積分獎勵。村民楊金榮用60積分兌換了一個水瓶和一盒牙膏后高興地說:“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美化了家園,還可以獲得積分兌換商品,真好!”
花溪茶谷郁金香花盛開。(資料圖片)
“當好林長,護好生態,還要盤活林業資源,讓百姓致富”
——招引7家農林企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林長制的最終落腳點是用綠、活綠,發揮林業經濟效益。
山美了,景美了,楊江勤開始琢磨怎樣讓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將楊亭村的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當好林長,護好生態,還要盤活林業資源,讓百姓致富。”謀定而后動,楊江勤帶領村班子打出“組合拳”。
如何致富?首先要壯大村集體經濟。走進龍山生態茶園,一壟壟茶樹上,剛露出的新芽散發出淡淡清香。
“下個月就可以采摘了。”老楊告訴記者,該村現有集體林場2700畝,經過多年發展,林場茶園從過去不足30畝擴大到現在的1000畝,產值從幾千元增長到百萬元,每年帶動村民就業100余人,勞務收入超過50萬元。
在一片茂密的山茶林里,10多個工人正在進行野茶撫育。他們揮舞著手中的鐮刀,清理著樹下的藤蔓雜灌。“我們每天早上7點準時來到山上,主要負責清理雜灌和給茶樹施肥,雖然辛苦,但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很滿足。”正在干活的汪榮保對記者說。
“野茶一般撫育兩三年就可以看到成效,品質好,價格高,是普通茶葉價格的兩倍。”老楊告訴記者,通過低效林改造,今年村里準備撫育野茶200畝,種植百合40多畝,開發百合觀賞、食用、藥用價值,新辟集體經濟增長點。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以茶產業為主導,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打造‘龍山野茶’品牌,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8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500元,今年再加把勁,爭取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老楊信心滿滿地說。
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近年來楊亭村先后招引了花溪茶谷、綠豐園等7家農林企業,累計流轉山場面積3600畝,主要栽種了茶葉、楊梅、藍莓、油茶、紅豆杉等經濟林品種,村民通過林地流轉、入股分紅和勞務收入等獲得多重收益。
在安徽花溪茶谷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園區內,工人們正在平整土地,準備種上50畝地膚草。“園區占地600畝,今年我們打算引進一批新的游樂設施進來,開發完善花卉觀賞、露營基地、親子樂園等,豐富旅游業態,重新把旅游搞起來。”公司負責人張高波表示,該公司主要從事田園綜合性休閑生態林業旅游項目開發,項目以“花、果、茶、藥”為主題,集種植、加工、銷售、科普、休閑旅游于一體,帶動周邊農旅企業發展。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各級林長給予了很大支持。”張高波介紹,過去園區內有各種電線桿200多根,雜亂無章,游客拍照都受限,還存在安全隱患。在市級林長協調下,供電、電信、移動、文旅等部門現場辦公,半個月內就將這些電線桿遷走了,改善了園區環境,大大增強了企業發展的信心。
“林長制改革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林業經濟是重頭戲。”楊江勤說,該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連續舉辦郁金香花展、楊梅采摘節,并結合民俗年味,舉行采茶踏青、美食文化、書畫展覽等節慶活動,把“茶旅”“花旅”“果旅”“文旅”“康旅”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花溪茶谷郁金香花盛開。(資料圖片)
悅客民宿的老板薛鳳花年后一直忙個不停,謀劃著將老廠房辦公區改造,以增加客房和餐廳數量。記者走進白墻灰瓦的民宿內,兩層小樓,一樓吃飯,二樓住宿。“春節期間我們的民宿生意非常火爆,一房難求。”薛鳳花說,今年還將發展休閑垂釣和經果林采摘項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
“這一片原來是化肥廠辦公區,化肥廠關閉后,辦公區就荒廢了。為盤活資源,通過區級林長的‘牽線搭橋’,我們招引了這家民宿企業。目前全村有民宿20多家,真正做到了把客人留住。”楊江勤介紹,全村每年累計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旅游經濟收益突破500萬元,特色采摘收入突破400萬元,留守村民勞務用工收入突破200萬元。
因茶興業,守綠生金。立足生態優先,楊亭村找準路子邁開步子,綠葉子變成了“錢袋子”,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升。“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打造‘兩山’理論創新基地,帶動村民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推進鄉村振興。”楊江勤說。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