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時間:2022-06-07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申富強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科學回答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更是創造性地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極強的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指導性。
一
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核心問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僅是貫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條理論主線,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根本問題。在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著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并鞏固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掃清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政治前提以及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實行改革和開放的政策。”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實行改革開放,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面向新世紀,江澤民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扣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在新世紀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要思想,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堅持生產力發展的質和量相統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著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創造性地提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一系列富有中國智慧的生態文明思想與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繼承、發展和創新了我們黨關于生產力發展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的準確把握,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指明了方向,是具有原創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創新,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指引我們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二
良好的生態也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本質要求,更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生產力不僅包括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包括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制約作用。而現實發展中往往忽視自然界的功能和作用,對自然環境進行過度開發而忽視對其保護似乎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似乎已成為各個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如何完整地把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堅持其理論整體性是貫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內在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直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創造性地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深刻闡明怎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問題,著力扭轉一段時期以來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惡化趨勢,改變傳統的以單純的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生產力發展模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個戰略部署令人鼓舞,一項項改革舉措催人奮進。傳統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在逐步轉型,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深入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在逐步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在穩步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綠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迎來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三
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一代接著一代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新時代新征程上統籌好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持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第一,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轉變以往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堅持走綠色創新、集約高效的綠色發展之路,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第二,充分發揮科技在生態保護中的重要作用。針對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集中技術攻關和集成創新,強化污染治理,淘汰落后產能,培育綠色產能,全面提升生態保護領域內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實現科技創新賦能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確保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的出臺和修訂,采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來切實保證綠色發展,通過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等,切實保證大自然的綠色底色。第四,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總方針,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持續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及海岸帶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光增色。”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正確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進而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維護好綠色這個大自然的底色,不但是指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必然選擇,亦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作者:申富強,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